太仓政法专报(20)

发布时间 :2015-09-07 10:17

 

 

 

 

专 报

2015年第6期(总第20期)

中共太仓市委政法委员会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5722

 

民事民议     民事民管     民事民治

    ---太仓市城厢镇东林佳苑社区自治调查

 

 东林佳苑社区是太仓市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建成的一个农村新型社区。该社区于2009年由原东林村、徐泾村、姚湾村、新横村合并成立,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,设42个村民小组,共7652985人。近年来,东林佳苑社区深入践行“政社互动”理念,着力汇集民意、吸纳民智、构建民序,广泛发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自治,推动实现民事民议、民事民管、民事民治,村民在自治中找到了“共建东林和谐”的快乐和“共享东林幸福”的归属,走出了一条和谐善治的“东林之路”。6年来,该社区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,未发生一起到市及上行上访事件,未发生因处置不当引发的群体性矛盾纠纷,被誉为“中国政社互动第一村”,先后荣获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30多项荣誉。

    一、广汇民意,落实民事民议。“参与式民主协商”是吸纳各类社会主体融入社区治理的有效手段。东林佳苑通过搭建多元化群众参与平台,让群众知情有渠道、议事有场所、监督有手段、共享有机会,激发村民主体意识,协调各方利益关系,从源头上降低治理成本,减少社会矛盾。

    线下”议事平台。保障充分的民主协商,搭建村民代表大会、业主委员大会、民主决策日、居民小组代表会议“四位一体”村民常态议事平台,对涉及村实事工程、项目建设、土地使用等村务重大决策,对照“基层民主决策事项一览表”,按照“民主决策路线图”,事先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、民事协调会、民意征询会、民主评议会等,落实情况通报、听取意见、监督反馈、双向评估等工作,最后经过党组织提议、“两委”会商议、党员大会审议、村代会决议作出“定夺”2006年,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金仓湖生态项目建设,涉及东林村520余户、3100多座坟墓搬迁。让习惯了独院散居的村民接受集中居住起初困难重重,村两委调研后决定采取“群众工作群众做”的拆迁方法,先与村干部、老党员、小组长、村民代表形成共识,再分头宣讲建设“城市氧吧”、村民集居的好处,并根据村民意向定制房型建房分房,最大程度满足村民需求,短短3个月全部完成拆迁任务。“共同对话、共同选择”的协商民主模式在东林村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。

“线上”议事平台。拓宽便捷的参与渠道,利用“互联网+村务互通”信息优势,对接城厢“智慧社区”信息平台,搭建社区网站、业主QQ服务群、社区微信群,形成“一站、二群”的“东林村民情联络”“网上社区”。群众可以通过该平台将自己遇到的开心事、烦心事、稀奇事、麻烦事及时告诉社区工作人员,社区在线及时为居民足不出户解决问题。社区通过该平台常态开展提示提醒、通知通告、政策宣传、民情摸底,定期确定发布社区发展议题,积极问政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需于民,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、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,以信息沟通促进政府、社区、居民之间的了解互动和沟通信任

议事监督平台。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,规范村务公开目录、程序和民主评议规则,对征地拆迁、安置补偿、公共服务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“面对面”应时互动,定期邀请村民代表视察监督村居实事工程、重要项目建设、集体企业运营发展等重大事项。建立村务公开栏“百分考核每季督查”制度,将党务、村务、财务、服务“四务”等36项,通过民主理财日、村务公开日、民主监督日,以及信息网络、固定公开栏、触摸显示屏等渠道,全程向村民张榜公布。建立村务绩效“勤廉考核”机制,通过“勤廉指数”测评为村干部德能勤绩廉“画像”,切实把“表决器”交到社区党员和群众手中,促进自治权力运行更加规范,村两委干部“勤廉指数”多年保持97%以上。这种事前共决策、事中听意见、事后有监督的社区事务管理模式,获得了“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”。

二、善纳民智,落实民事民管。一个运转良好、活力迸发的社区,必然是社区功能齐全、社会组织活跃、社工服务丰富的社区,需要党委政府、社会组织、居民群众等在社区管理中扮演不同角色,发挥不同作用,承担不同责任。东林佳苑通过构建现代社区管理体制、平衡不同群体利益诉求、创新实践特色管理路径,全面推动社区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。

    发挥好“一核多元”的组织功能。“一核”,就是发挥村居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。率先探索建立村党支部、明星小区党支部、劳务合作社党支部和合作农场党支部的“区域化党建模式”;率先选举成立由30名热心村务的老党员组成的“党员议事组”,负责富民强村、民主管理和村容整洁方面“动议举谏”,成为村“两委”的“决策智囊”、以及村务工作的“润滑剂”和“推进器”。“多元”,主要包括:发挥村委会的自治功能,下设经济发展、环境保护、人民调解、安全保卫、公共事务等“5+x”专业委员会,联合联动业主委员会,常态组织群众参与社区治理;发挥社区服务功能,建设面积3500平米,融社区党建、事务受理、劳动保障、文教卫生、治安调解、老龄服务等“八位一体”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,以及社区工作站承接政府转移协助事项;发挥社会团体协同功能,建立社工工作室,委托市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,培育提升11个“邻里系列”“草根”社区组织,劳务合作社下设物业公司负责社区封闭管理,专设“徐学海百管部”矛盾调解室,组建“网格员”、护村嫂、楼栋长、平安志愿者等200余人队伍,以个体细微之力汇聚群防群治强大合力。

平衡好“三组群体”的利益诉求。建立健全不同群体利益协调机制,公平公正分配资源,增强互信融入,促进共生和谐。通过落实依法行权、强化勤廉测评、落实公开透明、共享发展成果等方式,强化社区干部责任担当、人格威信,促进干部与群众和谐融洽。通过落实物质、精神、管理、服务层面平等包容,纳入外村人员、流动人员协同管理社区事务,实行“行为同评同奖、和谐共建共享”的社区政策,增强社区归属感和“主人翁”意识,促进本村人与外来人共生共荣。通过落实困难救济、就业帮扶、保险保障、日间照料等举措,兼顾普通群众的平等保护与困难群众的特殊保护,推动弱势群体以自尊、自信、自强融入社区主流群体,促进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协同关爱。比如,2008年成立的“爱心服务社”,村企共同出资设立扶贫帮困基金,常态救助因病致贫、失地低收入家庭,以及特设“智障人士垃圾分类观察员”、“癫痫患者物业保洁小时工”等残疾人就业岗位,事事处处饱含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。

实践好“三个结合”的管理路径。统筹村民习俗与行为指引,刚柔并济、潜移默化推进现代文明社区习惯养成。奖惩与疏导结合。针对“农民上楼”后的烦恼,实行社区管理“十不规范”,村集体每年拿出30万元考核基金,组建业委会、物业管理、党员志愿者“31”考核组,对村民守规情况“周考季奖积分引导”,考核满分发放1//天,偶有初犯发给《整改通知书》,限期不改则张榜公示,以奖促改矫正私搭乱建、毁绿种菜、乱堆乱放、煤炉污染等“社区通病”。近3年来没有一人违反“十不规范”。同时,采取电水壶置换煤炉补贴电费、每户分配“开心农场”满足种菜情结等措施,变通舒缓、平稳过渡、减少矛盾。放权与指导结合。鼓励居民唱“主角”,指导群众做群众工作,以民主方式促进行为矫正、矛盾化解。当初整村拆迁,让绝大多数“签约户”共同做几个“钉子户”的思想工作,村里没费大力气,就促使了动迁整体完成。便民娱乐棋牌室起初“烟雾缭绕”,后经群众自发表决,多数赞同室内禁烟,倒逼抽烟者自觉遵守公共场所规则。聘请对某些村务“颇有微词”的群众担当监管人,以实现规范管理与理顺心气“双赢”。保障与引导结合。集体经济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。构建多元化救助机制,除了临时救助、专项救助、慈善救助外,集体购买公众责任险、民生灾害险、人身意外险等14个险种,每年投入约60余万,涵盖衣食住行用,以全方位的保障引导村民自我服务管理。

三、巧建民序,落实民事民治。现代社区治理模式是各项可持续性机制的优化集成。东林佳苑探索遵循社区治理规律,着力以发展夯实治理根基,以法治规范社会行为,以文化引领人心向善,让群众在富足和谐的社区环境中享受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以发展夯实治理根基。4村合并之初,村里基础薄弱,人心不齐,矛盾纠纷集中出现。新的村“两委”班子组建后,始终坚持发展为要、强村富民并进,紧紧扭住村居组织发展权,在党务、村务明确分工之外,实行村级经济发展量化分工指标,年中检查、年底考核,与科研院所合作,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、科技农业、观光农业,成立全市首家“大承包、小包干”公司化运作的农村劳务合作社,办起占地上千亩的“合作农场”。“劳务合作社”驱动、“合作农场”拉动、“科技产业园”推动,几年下来,集体资产已过亿。同时,鼓励村民土地入股拿租金、资金入股拿股金、劳务入股拿薪金,有效解决全村1600位农民“失地不失收”,50岁以上的大龄村民本村安置就业60%以上,2014年人均收入27300元,实现了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以15%13%的速度递增。

以法治规范社会行为。主动将法治融入基层治理,厚培法治育人土壤,全力建设全民守法、循法而行的法治社区。走“融合化”群众学法路径,将学法用法嵌入生活日常,打造集普法教育与休闲健身于一体、融法治书场、法治大道、法治学校、法治景观等元素的“法治文化家园”,村民代表抒讲“法治寄语”,居民骨干编演“法治趣事”,重大节日开展“法治民俗”活动,让群众在互动娱乐、移步换景中体验法治精神、培树法治信仰。搭“法治化”矛盾调处平台,依托“便民法律服务阳光屋”,整合驻村律师(民警)、法律志愿者、专职调解员、政法系统服务队等力量,采取“及时+定时”“甲乙丙三方”等矛盾调处形式,破解社区治理难题,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100%立“生活化”村规民俗公约,围绕富民强村制定“经济有发展、党员有事做、干部有创新、村民有话讲、月月有活动、困难有人帮”的“六有”公约;着眼村容整洁制定包含禁止户外绿化晾晒、老人居烧同间、区内商业经营等内容的“十不规范”,以具案化、生活化的群众守则促进社区发展、邻里和睦。

以文化引领人心向善。创新社区文化载体,着力构筑自治共同体的“精神家园”。以“我的东林,我的家”、“我幸福,我参与”为主题,定期组织“东林佳苑群众文化节”,弘扬奉献社区精神,传承民俗文化理念,展示社区建设新貌。以“崇德尚法进农家”、“巧媳妇文明之家”等活动为载体,组建社团群演群观,强化“德法同行、孝廉并举”,让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“站出来”、“亮开来”、“领起来”。以“情暖东林,爱心服务”活动为牵引,整合党员志愿者、村官大学生、青年志愿者、社区义工人员,深化志愿服务邻里守望,打响爱心服务品牌,形成“赠人玫瑰、手留余香”的浓厚志愿氛围。以乡风文明“六大行动”为抓手,巧设“乡风文明岗”宣传发动,培育积淀诚朴、宁静、乐施、自律、平和、包容的市民心态,真正做到有规有矩、有情有义、有张有弛、有章有序。